市场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是稳就业的“顶梁柱”、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近年来,双柏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快续增长,为全县产业建设、财税征收、带动就业、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今年开展市场主体经营状况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状况令人堪忧。
一、基本情况
2022年底,我县市场主体总量达14443户,同比增长20.4%,其中:企业3873户(含农专590户),同比增长29.5%。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035户,同比增长27.68 %,抵减注销数,全县净增各类市场主体1801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 107.88 户,千人拥有企业24.52户。全县共有四上企业109户(其中工业27户,建筑业9户,房地产12户,服务业3户,批发零售业21户,住宿餐饮业37户),同比增长13户,增长13.5%。
2023年6月,我县开展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状况调查,对3338个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状况逐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从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剔除企业86个(其中:注销78个,找不到6个,搬迁2个),占2.58%;无法联系企业23个,占0.68%。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市场主体发展相对较快,但由于基数低,与州内其他县市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而且越来越大。少、小、弱明显,已然是我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一)培育市场主体站位不高。主要是对培育市场主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对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市场主体发育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活力,认为发展市场主体和县人民政府下达的增比进位是市场监管局的责任和目标,与各乡镇、各家职能部门无关。但发展中存在思想解放不够、担责意识不强,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质量不高,发展氛围不浓、环境不优,金融支持不到位、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二)市场主体质量结构不好。首先是总量太少。其次结构不优。呈现一产弱、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特点。三是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小,增长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高,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
(三)中小微企业融资较难。我县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低,融资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影响了产品市场持续扩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让发展合力“聚起来”。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对我县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在精力上重点关注,行动上重点支持,政策上重点倾斜,使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责任,以超常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上下同心、目标一致,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工作。要通过广泛宣传,持续造势,营造人人想创业、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创业资本,鼓励更多的自然人及社会组织成为市场主体,逐步培育起崇尚创业、宽容失败、敢闯敢试、自强不息的创业文化,进一步优化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的社会环境。
(二)突出重点,让市场主体“多起来”。一是引导万众创业一批。以推动全民创业为主线,全面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创业者潜能,催生更多市场主体。二是产业招商引进一批。认真实施“开放活县”战略,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项目建设,通过产业招商,培强做大支柱产业。三是特色农业发展一批。发挥优势,做强、做优、做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鼓励专业种养大户、返乡创业人员发展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基地、种养基地和家庭农场,培育根深苗壮的市场主体。四是服务业搞活一批。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生活性服务业为基础、公共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五是依托园区带动一批。要依托我县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夯实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产业转移之机,吸引更多企业集聚发展,加速转型升级,带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
(三)分类施策,让市场主体“强起来”。按照“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坚持一二三次产业一起上、大中小微企业一起抓,引进与培育并举、增量与提质并重,统筹推进,全力构建市场主体发展新格局。一是支持“个转企”,支持符合条件有意愿的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进一步简化企业登记、场所登记等流程,加强企业申报指导,提供帮办、代办、陪伴服务,对重点支持行业市场主体给予税费优惠。二是扶持“企转规”,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企业“进限进规”,以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等为对象,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名录,由行业主管部门给予“一企一策”定制化帮扶,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激励和项目支持力度,孵化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三是鼓励“规转股”,引导企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兼并重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加大信贷支持,优先实施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节能环保等项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四是加强“股转上”,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在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积极协助企业完成上市。
(四)优化环境,让市场主体“活起来”。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行审批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整合部门资源支持企业发展,努力营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继续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扩大改革范围、增强执法力量、统一执法标准,切实改善多头执法问题。三是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干部服务企业的行为转变成组织发展市场主体的机制,建立于公有利、于己无忧的制度体系,全面推广“双全服务”(联系企业全覆盖,服务企业全过程)经验,健全领导干部与企业建立包联服务制度,做企业的“发展服务秘书”和“党建指导员”,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
(五)营造氛围,让发展环境“浓起来”。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市场主体培育“一把手”工程,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市场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二是部门协调配合。要牢固树立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主体的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市场主体、支持市场主体、服务市场主体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督查考核。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主体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定期督导考核。同时,建立覆盖三次产业的市场主体分类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通报制度,建立以市场主体的总量、质量、结构、发展速度和贡献率等为主要指标的市场主体发展绩效考评体系,对工作实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培育市场主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给予严肃追责,努力营造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